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黄前锋

黄前锋 暂无评分

管理能力 中层管理

讲师官网:http://huangqf.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黄前锋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前些天,阅读了《人力资源开发阅读地图-如何让培训更有效》一书,令笔者对企业培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笔者对于当前的企业培训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书提出的几组数字,让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培训工作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对“培训”进行重新的认识。     第一组数字是3个“90-10规律”:     员工的学习90%以上并非来自正式培训,而是来自课堂之外;员工发展的责任90%以上应当由直线经理而非专业的培训部门承担;组织当中出现的问题,90%以上都不是培训所能够解决的。     为什么说员工的学习 90%以上并非来自正式培训,而是来自课堂之外?书中用下面的第二组数字进行说明。     第二组数字是“70-20-10法则”:     人们从工作历练中的学习占70%,从人际互动中的学习占20%,从正式的课程培训中的学习占10%。得到的启发是:     (1)无论是员工发展或领导者发展,应该是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而不应仅限于课堂培训。在企业学习活动中,应更为关注工作历练和人际互动对员工或领导者发展的作用,同时对课堂培训的作用应有客观认识。     (2)行动学习是由正确的人去解决正确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指行动学习的主题一般由高级主管提出,正确的人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员工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3)在培训全流程中,培训师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就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人际互动、工作历练进行混搭。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采用多种的教 学方式进行授课,比如案例研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测评反馈、质疑挑战、行动学习、互相学习和交流以及内省的元素,从而提升课堂培训的效果。     这个法则并不是说课堂式的培训应该被企业摒弃。实际上,课堂培训方式有其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课堂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者进行学习,这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也是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他学习方式的开展。     第三组数字是培训价值创造4-3-3模型。 作者认为培训的有效性40%来自培训前的需求分析、目标设定与项目设计;30%来自培训现场;30%来自培训后的巩固和转化     这个就要求企业的培训组织者需要有系统思维的观念:     首先是方向性的问题。具体到一个培训项目或课程,培训组织者必须要考虑培训的目的是否明确,主题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或者当下工作需求。如果需求掌握不准确,就会偏离了预期目标,培训的效果自然就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是培训组织活动必须考虑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是指在满足目标准确、明晰的前提下,培训组织者在培训执行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协调与匹配,包括制度的完善、各利益干系人的协调、培训过程的管理等都是关注的内容。 比如说, 讲师的选择与学员现有水平是否匹配(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用”水“和”米“来形容四种老师。实际上,学员也是存在不同的四种类型。对于一般的基层员工而言,时间成本低、产出低,如果匹配” 米多 水多“或”米多水少“的老师,显然是资源浪费)、培训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甚至是培训场地的布置、音响及灯光的设计也是考虑的范畴,还有培训纪律的维持、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绩效的实现等等。可以说,考虑越周到、越全面,培训的目的就越容易实现。     最后,只追求全面性,往往会让企业的培训组织者陷入繁琐的事务中无法脱身而忽略了培训的目标。因此,在众多事项中抓住关键点是必须的。在本书中,作者提出 企业学习效果的最终达成,90%是培训之外的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课堂培训之后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如何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工作行为、养 成工作习惯从而实现培训绩效(笔者的《学习过程轴》中也谈到此观点),是培训组织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当然,课后的工作不是说要培训组织者亲自去做,而应当 由培训组织者设计相应的制度让学员的直线主管参与到课堂培训后的成果转化上来。这就回到了以上的第二组数字的内容上来了。      此外,作者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尤其是培训部门应该明确自己在企业当中的位置是最佳配角的角色,也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水平很难超过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很难超过一把手的人力资源理念;人力资源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管理者真正承担起人员管理 的责任。人力资源部门的产出有四项:战略实施、员工贡献度的提升、行政效率的改善、成功的变革;它扮演的是战略伙伴、员工领头人、行政专家和变革助推器的 角色。作者所要表达的的意思是:培训部门也必须关注自己的产出:培养人才与解决问题;提升管理者胜任度;培养未来领导人;促进绩效改善;推动战略与变革。    书中的很多观点,实际上是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不同专家的研究成果,因此书中推荐的书籍是企业培训工作者需要去阅读了解的,相信能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 查看详情>> 培训师在培训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学员走神、窃窃私语甚至是打闹逗乐等等开小差的现象。每每遇到这种现象出现,没有授课经验的老师就急了,往往会轻言制止 或者大声呵斥。诚然,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状况,每一位老师感觉都不会舒服:不制止的话课程就有可能无法顺利进行,但采用的制止方法不当则有可能令课程中断甚 至影响课程的效果评估。遇到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         其实,老师在培训过程当中的控场有很多种方法,譬如目光管理法、声音管理法等等,在这里笔者向各位初入培训师职业的朋友介绍一种有效的控场方法:空间压迫法。         何谓空间压迫?这里是指笔者沿引社交礼仪中的空间距离的原理延伸出来的一种控场方法。         在社交礼仪中,空间距离是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 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 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这四种距离分别代表私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会空间、公共空间,在每一个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对象,如果空间适用对象产生了错位,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譬 如说,在社会空间或公共空间中,我们一般对陌生人是不会感到不自在、感到有威胁,但是,一旦陌生人接近我们的个人空间或私密空间,我们就会感到不自在或感 到被威胁。乘坐电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和众多的陌生人在大堂里(社会空间)等候电梯,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大家一进入电梯里,人与人之间距离一 拉近(个人空间甚至是私密空间),我们心理上就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电梯空间就这么小,在电梯的人遇到陌生人,我们自然而然的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护自 己。         当我们在同一个教室内活动,老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一般是处在社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中,在这个空间范围活动,学员面对老师的时候不会感到不自 在。但如果老师走到学员的旁边站定,侵入到了学员的个人空间或者私密空间,那就会给学员带来某种心理上的压迫感,学员就会感到很不自在,同时自然也会产生 自我保护的心理,时刻关注老师的举动,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师的下一步行动上来。也就因为这样,开小差的学员也自然而然的停止了他哪些不配合学习的行为,老师 也达到了不用发声制止就能控制学员行为的效果。         当然,老师在运用空间压迫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空间压迫的时候对象要明确,在走进压 迫对象的时候还需注意采取慢步走近的方法,避免让学员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目的,否则容易招致学员的心理抵触甚至反感。老师进行空间压迫的目的是用无声的语 言影响学生的心理,是“影响”而非“威慑”,因此还是在温和的状态下压迫为佳,而非赤裸裸的进行威慑。         在空间压迫的同时,也可以采用目光管理、声音管理或提问等控场方法,用组合方式达到控场的目的。
  • 查看详情>> 日前,和一位同仁聊天,谈到企业管理之中西方观念的差异,我就想起去年在上海与台湾的简富临老师也谈到类似的话题。     由于笔者之前较为系统的学过西洋画技法和中国画技法,因此在谈到中西方在企业管理观念的差异时,就很自然的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画技法和企业管理拉到一起做了个类比。 西洋画技法重在写实     在外国美术史和美术鉴赏教材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西方的著名画家,基本上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们既是画家,同时又在其他学科上有很高的成就。     比如说,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之一,他同时还是雕塑家、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 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 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再比如说,著名人体雕塑“大卫”的作者米开朗基罗,他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同时还是雕塑家、建筑师。     可以说,西方大多数画家和以上两位类似,他们除了在美术界展露头角,同时也在自然学科上有着杰出的成就。     这是因为,西方传统画技法追求的是写实的效果,他们在作画时对掌握绘画对象的形体结构、光线与 色彩等等要求很严格,因此西洋画技法的初学者一般要从素描写生开始学起,先要掌握几种几何形体的形体结构、比例、明暗关系等等;接下来,在学好素描的基础 上学习色彩画,画色彩画讲究的是光源色与物体原色、不同物体之间原色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变色等等。同时,西洋画技法的构图,也讲究要遵循某种规律,比如说 “黄金定律”,对于画作的长宽比例有一定的要求。     西洋画技法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绘画,往往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色源环境下,只要按相同的流程和要求作画,不同的画者都能够画出相对一致的画来。也就是说,西洋画技法可复制性很强。因此,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就像摄影。     西方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追求的是规律性、可复制性,而这些规律性、可复制性是依据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西方企业管理更追求的是一种标准化,可以从这个企业复制到另外一家企业。因此我们给西方的管理加了一个后缀词叫“管理科学”。 中国画技法重在写意     而中国画技法,是一种与西洋画技法截然不同的风格。     自古以来,中国著名的画家,基本上同时是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中国有句俗语“书画同源”,中国画与中国文字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中国文字的起源是象形文 字,而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图画。因此,书家、画家、诗人集为一身的著名画家比比皆是。比如说近代的书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等,除了在绘画上有杰出的成 就外,在书法上也是大师;再远一点的年代,如清朝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明朝的唐伯虎,更是画家、书家、诗人集为一身。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 感觉。也就是说,中国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而对于“意境”的把握,不同的画家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对画家的文化造诣和个人修为要求就比较高了。即使在同一地 点、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不同的画家对同一对象画出来的画是不会相同的,因为每个人对绘画对象的理解不同绘画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因此,有人说,中国画 是“表现”的艺术,表现的是画家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企业的管理,更多的建立在“人治”的理论基础上,这其实是跟中国的传统哲学分不开的。这一点和中国画技法非常相似——以“意”为主,不可复制。我们经常 看到在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关键的是看当家人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造诣。因此,在中国,管理往往加上一个后缀词叫“管理艺术”。     中西方企业管理哲学、理论以及方式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两者之间的优劣,笔者没有进行深入 的分析,不敢妄言。本文只是从画技法这一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大家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理解,虽然不尽全面,但也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希望能给读者带 来一些标准教科书之外的启迪吧。
  • 查看详情>> 培训师在培训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学员走神、窃窃私语甚至是打闹逗乐等等开小差的现象。每每遇到这种现象出现,没有授课经验的老师就急了,往往会轻言制止或者大声呵斥。诚然,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状况,每一位老师感觉都不会舒服:不制止的话课程就有可能无法顺利进行,但采用的制止方法不当则有可能令课程中断甚至影响课程的效果评估。遇到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 其实,老师在培训过程当中的控场有很多种方法,譬如目光管理法、声音管理法等等,在这里笔者向各位初入培训师职业的朋友介绍一种有效的控场方法:空间压迫法。 何谓空间压迫?这里是指笔者沿引社交礼仪中的空间距离的原理延伸出来的一种控场方法。 在社交礼仪中,空间距离是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这四种距离分别代表私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会空间、公共空间,在每一个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对象,如果空间适用对象产生了错位,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譬如说,在社会空间或公共空间中,我们一般对陌生人是不会感到不自在、感到有威胁,但是,一旦陌生人接近我们的个人空间或私密空间,我们就会感到不自在或感到被威胁。乘坐电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和众多的陌生人在大堂里(社会空间)等候电梯,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大家一进入电梯里,人与人之间距离一拉近(个人空间甚至是私密空间),我们心理上就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电梯空间就这么小,在电梯的人遇到陌生人,我们自然而然的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护自己。 当我们在同一个教室内活动,老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一般是处在社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中,在这个空间范围活动,学员面对老师的时候不会感到不自在。但如果老师走到学员的旁边站定,侵入到了学员的个人空间或者私密空间,那就会给学员带来某种心理上的压迫感,学员就会感到很不自在,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时刻关注老师的举动,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师的下一步行动上来。也就因为这样,开小差的学员也自然而然的停止了他哪些不配合学习的行为,老师也达到了不用发声制止就能控制学员行为的效果。 当然,老师在运用空间压迫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空间压迫的时候对象要明确,在走进压迫对象的时候还需注意采取慢步走近的方法,避免让学员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目的,否则容易招致学员的心理抵触甚至反感。老师进行空间压迫的目的是用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的心理,是“影响”而非“威慑”,因此还是在温和的状态下压迫为佳,而非赤裸裸的进行威慑。 在空间压迫的同时,也可以采用目光管理、声音管理或提问等控场方法,用组合方式达到控场的目的。 空间压迫控场法,简单吗?貌似简单,但要用好这个方法,还需各位老师多思考、练习。
  • 2015-03-24
    查看详情>> 对于职业培训师来说,讲故事是常 用的授课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不只是小孩子才喜欢听 故事,成人对一些富有趣味性、哲理性的小故事一样感兴趣。然而,如何讲好故事,把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那就要看培训师的真功夫了。 讲故事,既然是“讲”,那当然主要是靠培训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呈现了。 因此,讲故事过程当中的语言组织是讲好“故事”重 要手段之一。 培训师在讲故 事时可以通过全感官演绎的方法对听众的感知进行刺激,达到讲好故事的目的。 什么是“全感官演绎”? 在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根据 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特点,人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三种。三种类型的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不同的特 点:视觉型的人看世界,听觉型的人听世界,感觉型的人感受世界。这三种类 型的感官认识在每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除了有生理缺陷(如盲人,缺少的是视觉)的人之外,每一个正常的人 都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在感知这个世界的。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同时照顾好三种类型的感官,通过感官的作用让听众通过大脑创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塑造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讲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何刺激听众的全感官感知? 一、语言文字的组织 笔者在《基于学员感官类型的教学 方法选择》里说到,对不同感官类型的学员,对词语的敏感度是不一样 的。 视觉型的学员对“看到”、“看 见”、“展示”、“清晰”等 跟视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视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视觉感官; 听觉型的学员对“听到”、“听 来”、“「叮」醒”等跟声音相关 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声音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听觉感官; 感觉型的学员对“感到”、“捉 住”、“闻 到”、“触摸到”等 跟触觉、嗅觉、味觉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感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感觉感官。 因此,培训师在拿到故事的原版 内容之后,应对故事进行相应的加工,把能描述故事进程的谓词或形容词、象声词尽可能用能刺激视觉、听觉、感觉的词语进行表达,经过加工后的故事,培训师讲 起来更容易演绎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而引导听众展开大脑的联想作用,储存在大脑里的相关图景得以再现,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进了故事的场景中。 二、声音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20世纪50年代,一位研究 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 中,7%来自于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 自于声音(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55%的肢体语言。 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加工, 故事里虽然已经有了包含刺激全感官感知的词语(文字),但如果不通过“讲”和“演”来 呈现,听者终究是无法接受故事的信息的。 因此,培训师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的 运用,是故事演绎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声音的运用,主要是如何从音量、 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演绎,注重的是对听觉的刺激; 肢体语言运用,主要是从目光接 触、表情、手势、站姿、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演绎,更多的是对视觉和感觉进行刺激来达到演绎的目的。 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需要培训 师加强专业练习才得以娴熟的运用。 综上所述,讲故事的全感官演绎, 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讲故事前的“编”(即语言 表达的文字加工)与讲故事过程当中的“演”(即 声音与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刺激学员(听众)的视觉、听觉、感觉,达到吸引学员(听众)的目的。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可信网站 百度信誉,放心访问 支付宝-特约商家 网络警察